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(沪粤版)
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
1、物理学就是研究 、 、 、 、 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 的一门科学。
2、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; 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。
3、在国际单位制中,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,符号是 ;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,符号是 ;
4、刻度尺的使用方法:
(1)看。先观察它的 是否破损,认清它的 和 。
(2)放。零刻线 被测物的边缘,尺面要 被测物体,且沿着 。
(3)读。读数时,要估读到 ,视线要 尺面。
(4)记。记录的数据由 和 组成,即要记录 ,又要记录 ,并注明 。
5、误差:(1) 与 之间的 叫误差;(2)减小误差:应该选用 ,采用 , 。(3) ,只能 ,错误是 。
6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: ①先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沓纸的厚度为D,②数出这沓纸的张数为n(注:张数不等于页数,一张纸等于两页),③一张纸的厚度 。
7、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的方法: 用两把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配合可直接测量出硬币直径
(图1-1) ( 图1-2)
8、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:①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,②用刻度尺量出N圈细铜丝的长度为L ,③细铜丝的直径为
9、钟摆摆动的快慢与 和 无关,只与 有关。摆长 ,摆动一次所需的 。在探究钟摆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,利用了 。
10、正确估读三法:如图1-3,图中物体的长度为2.32cm,其中的 即为 。
(2)如图1-4,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。(3)图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。
(图1-3) (图1-4) (图1-5)
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
1.声音的产生:(1)物理学中,把 的物体叫做 。声源可以是固体、液体或气体。(2)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;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, 停止,发声也停止。(3)人说话时靠 发声的;清脆的蟋蟀叫声和蜜蜂的嗡嗡声是靠 发声的;乐器中管乐器是靠 发声的、弦乐器是靠 发声的。
2、声音的传播:(1)声音靠 传播,一切气体、液体、固体物质均可作传声的介质。
(2)声音在介质中以 传播。(3) 不能传声。(4)单位时间内,声音传播的距离叫 。(5)声音在 中传播的快慢不同,一般来说,声音在 中传播最快, 中慢些, 中最慢;在同一介质中,声速还跟 有关,温度越高,声速越大。(6)声音在15℃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。
3、声音的接听过程:(1)人耳的主要结构有 、 、 、 、 及 。
(2)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: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,这个振动经过 传给 ,再通过 将信息传给 ,这样就产生了 。
4、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 产生的,并通过 传到学生的 ,引起耳内 ,再经过 传给 ,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 。
5、声音的三要素是: 、 、 。
(1)声音的 ——音调。①振动的快慢常用 来表示,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 ,单位为 ,简称为 ,符号为 。②音调的高低由 决定的,频率 ,音调 。③可用 来比较频率,相同时间内,波的 ,频率 ,音调 。
(2)声音的 (即 )——响度。①响度跟 有关,振幅 ,响度 ;
还跟 有关,距发声体 ,响度 。②用 来比较振幅,振幅 ,响度 。
(3)声音的 ——音色。我们可以分辨出不同人的声音,不同的乐器,这些都与声音的 有关。
6、回声是指声音 的现象。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 ,所以要想听到回声,说话者要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。
7、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 、 和 有关。①当弦的粗细、张紧程度相同时,弦 音调 ;②当弦的粗细、长短相同时,弦拉得 音调 ;③当弦的张紧程度、长短相同时,弦 音调 。
8、声音的利用:(1)人通过 可以判断 ,欣赏 。
(2)三音石和回音壁都是利用 原理。
(3)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。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 ;低于20Hz的声音叫 。(4)总的来说,人们对于声的利用有两大类:一是利用声 ;二是利用声 。
(5)超声波的利用:① ② ③ ④ 。
(6)次声的应用:①确定火箭发射和着落地点的位置;②判断核爆炸的时间、地点、强度和爆炸方式;③预报台风、火山和地震活动等。
9、噪声的来源和控制:(1)从环保角度来说,凡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叫 ,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叫 ;从物理学角度来说,凡是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声音叫 ,杂乱无章振动发出的声音叫 。
(2)噪声的危害和等级: 15~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;为了保护听力,声音不能超过90dB;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,声音不能超过70dB;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,声音不能超过50dB。
(3)噪声的控制:控制噪声从声音的 处、声音的 、接收声音的 处三方面着手:即主要在 、 、 三个方面采取措施。①防止噪声产生的方法: 、 、 ;②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: 、 ;③避免噪声入耳的方法: 、 、 。
10、男低音歌手高声歌唱、女高音歌手低声伴唱,这其中男歌手 、 ,女歌手 、 。
11、“震耳欲聋”说明声音的 ;“隔墙有耳”说明 ;“闻其声而知其人”主要是根据
来判断的。
12、有四个句子:①这首歌调太高,我唱不上去;②引吭高歌;③她是唱高音的;④请勿高声喧哗。其中加点的“高”字指音调的有 ;指响度的有 。
13、如图2-1所示,甲、乙两个音叉的 , 。在相同时间内,甲振动 , , ;乙振动 , , 。
第三章 光和眼睛
3.1 光世界巡行
1、光及其用途:(1)光是一种 ,平常看到的光称为 。不可见光有 和 。
2、光的直线传播:(1)光源是指自行发光的物体(注意:月亮不是光源)。
(2)光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。
(3)通常我们用一条 来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,这样的直线叫光线。
(4)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:① 的形成;② ;③ 现象;④ 。
(5)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:① ;② ;③ ;④ 。
3、光的传播速度:(1)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,光在 中传播速度最大,其大小为 。
(2)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真空中的速度,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速度的,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速度的。
(3)天文学上常用 (符号为l.y)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,它是 ,是长度单位; 。
3.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
1、光的反射现象:(1)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,叫光的反射。
(2)光的反射的例子:① ;② ;③ ;④ ;⑤ 使商店的货物看起来琳琅满目。
2、光的反射定律:反射光线、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 上,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
两侧,反射角 入射角。(简记为: )
3、镜面反射和漫反射:(1)镜面反射是光射到 所发生的反射,而漫反射是光射到 所发生的反射。这两类反射都 光的反射定律。
(2)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表面不发光的物体,是由于这一物体的表面对光发生 的缘故;我们平常看黑板会“反光”,是因为光在光滑的黑板上发生 的缘故。
4、光的反射有时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,如 容易产生光污染。
5、雨后的夜晚,路面有积水,若迎着月光走,地面 处是 ;若背着月光走,地面 是 。
3.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
1、平面镜:把反射面呈 的镜子叫平面镜。面对着平面镜,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。平面镜成像是由于 现象造成的。
2、平面镜成像特点:(1)平面镜成像的特点: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,像与物的大小 ,像与物关于镜面 ,平面镜所成的是 (简记为 )。(2)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 ;不能呈现在光屏上,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像叫 。
3、平面镜的应用:① ;② ;③ ;④ 等。
4、球面镜:(1)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;球面镜可分为 和 两类。(2)凸面镜对光有 作用(应用: 、 )。(3)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(应用: 、 、 、 )。
3.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
1、光的折射现象:(1)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,叫光的折射。
2、光的折射规律:光折射时,折射光线、入射光线、法线三者在 内;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;折射角 入射角: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(或玻璃)表面时,折射光线 法线,折射角小于入射角;②光从水(或玻璃)斜射入空气中时,折射光线 法线,折射角大于入射角;③当光垂直射入水(或玻璃)中时,传播方向 ,④当折射角 时,入射角随着 ;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 的。(简记为 )。当光在空气与其它介质的界面发生折射时,空气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于其它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。
3、光的折射的例子:① (由于空气的分布不均匀,从而导致光线发生折射的现象);② ;③ ;④ (在水面上观察到的鱼的位置,总要比鱼的实际位置高些,因而渔民使用钢叉捕鱼时,总是将钢叉向看到的鱼的下方投掷);⑤ (在池塘边上看水的深度,总是比实际的水要浅些,好像池底升高了);⑥ ;⑦ 。
3.5 奇妙的透镜
1、透镜的种类及几个名词
(1)凸透镜: 、 的透镜;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。
(2)凹透镜: 、 的透镜;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。
2、三条特殊光线
(1)凸透镜(见图3-1):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之后 ;②从焦点发出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之后 射出;③经过光心的光线 。
(2)凹透镜(见图3-2):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,折射光线的 ;②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焦点射出的光线,通过凹透镜后 ;③经过光心的光线 。
(图3-1) (图3-2)
3、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:让凸透镜 着太阳光,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,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 ,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。
3.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
1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:
(1)用到的实验器材有: 、 、 、 。
(2)实验过程:①把蜡烛、凸透镜、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,点燃蜡烛,使 、 、
大致在 ;②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央,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(即像距),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,观察像的大小、正倒情况,测出物距和像距;③调节蜡烛的位置,重复以上操作。(3)物距和像距: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(u);像到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(v)。
2、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结:
物距(u) | 像的正倒 | 像的大小 | 像的虚实 | 像的位置 | 像距(v) | 应 用 |
u>2f | ||||||
u=2f | ||||||
f<u<2f | ||||||
u=f | ||||||
u<f |
3、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:一倍焦距分虚实,二倍焦距分大小;物近像远像变大,物远像近像变小。
3.7 眼睛与光学仪器
1、眼睛的结构和视力的矫正
(1)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,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 。物体经晶状体成像于 上,再通过 把信息传入 ,从而产生 。
(2)近视眼:远处景物的像如果经过晶状体后,不能落到视网膜上,而位于视网膜 ,这就是近视眼。近视眼可以戴 做的眼镜,让光先适当发散,使清晰的图像略 ,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。戴上近视眼镜看到的是 。
(3)老花眼(远视眼):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,看近处物体时,经晶状体像却落在视网膜的 。远视眼戴 做的眼镜,让光先适当会聚,使清晰的像略 ,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。戴上老花眼镜会看到 。
2、影像的保存——照相机
(1)照相机:是利用 能成 的 的原理制成的。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,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折射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 。
(2)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, 相当于一个 ,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 ,人眼中所成的像相对于景物来说成的是 。
3. 由一个 和 组合而成,这两个镜都是 ; 有 望远镜和 望远镜两种。
(1) 的 成物体成 、 成 。
(2) 的 使远处的物体成 、 成 。
3.8 揭开色彩的奥秘
1、光的色散:太阳光是 。白光通过 被分解成 七种色光,这种现象叫 ( 发现光的色散现象)。
2、物体的颜色
(1)透明体透过与它 ,吸收与它 ,因此透明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能
的颜色。(2)不透明体反射与它 ,吸收与它 ,因此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所能 的颜色。(3)黑色的物体吸收各种色光,白色的物体反射各种色光。
(4)白光照到红苹果上时,苹果只反射 ,吸收 ,所以看到的苹果是 ;当只有绿光照到红苹果上时,绿光被 ,所以看到的苹果是
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
4.1 从全球变暖谈起
1、温度和温度计
(1)物体的 叫温度,测量温度的仪器是 。
(2)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,里面的液体有 、 、 等。
2、摄氏温标:单位是 ,用符号 表示。把 的温度规定为 ,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 温度规定为 ,在0℃和100℃之间分 ,每一等分为 ,读作1摄氏度。
3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:①温度计的 要 被测液体中,且 或 ;②温度计 浸入被测液体后要 ,待示数 再读数;③读数时 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,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 ,如图4-1中 、 和 。
4、温度计读数:如图4-2中甲的示数为 ;乙的示数为 。
(甲) (乙)
图4-1 图4-2 图4-3
5、体温计:①人体正常体温是 ;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,分度值是 ;③体温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 ;④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;⑤使用前应先 ;⑥如图4-3中体温计的示数为 。
4.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
1、物质的三种状态: 。
2、汽化: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现象。汽化有两种方式: 和 。
(1)蒸发:①蒸发是在 下都能发生,只在液体 发生的 汽化现象。蒸发有 作用。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: 、 、 。
(2)沸腾:①沸腾是在 下,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 汽化现象;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,沸点与 有关;③液体沸腾的条件:一是温度 ,二是必须 ;④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,但 。
(3)水的沸腾图象(如图4-4)。从图象可知, 段表示的是水沸腾的过程,在此过程中,水的温度 ,但需要 热,此实验所得水的沸点是 。
(图4-4)
(4)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如下表4-5所示。
蒸发 | 沸腾 | |
定义 | 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|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|
发生部位 | 液体表面 | 液体内部和表面 |
条件 |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| ①温度必须达到沸点;②需要不断吸热 |
受其它因素影响 |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:①液体的温度;②液体的表面积;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| ①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;②沸点的高低与大气压有关 |
相同点 | 都是汽化现象,都需要吸热 |
(图4-5)
3、液化: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现象。汽化有两种方法: 和 。
①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被液化。
② 就是在常温下,通过 的方法液化的;液化使气体体积缩小,有利于贮藏和运输。
4、 要 和 要 。
(1)蒸发吸热及致冷: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(或自身)中吸收热量,使周围物体(或自身)温度降低,因此蒸发有致冷作用。例如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就会感到凉快,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身体吸收了热量,使皮肤的温度降低的缘故;医生常用蒸发得很快的氯乙烷作麻醉剂,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时进行手术。
(2)蒸发的例子:① ;② ;③ ;④ 。
(3)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:生活中的“白气”、“白雾”是由于水蒸气放热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(注意: ,平时看到的“白气”、“白雾”并 水蒸气,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成的小水珠)。例如① ;② ;③ ;④ ;⑤ ;⑥ 。
4.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
1、熔化和凝固: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现象叫做熔化,由 态变为 态叫凝固。
2、熔点和凝固点:(1)固体分为 和 。晶体有 ,如 ;非晶体 ,如 。
(2)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;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。有无熔点和凝固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一点。不同物质其熔点不同,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。
3、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条件及特点:(1)晶体熔化条件: 且 ;(2)熔化特点:晶体熔化过程中要 但 。(3)晶体凝固条件:温度 且能够 ;(4)凝固特点:晶体凝固过程中 但 。
4、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:对非晶体加热时,它的温度逐渐升高,但同时开始熔化,先变软,逐渐变稀,直至全部成为液态;非晶体在凝固时向外放热,随着温度降低,它逐渐变稠、变黏、变硬、最后成为固体,因此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。
5、熔化的例子:① ;② ;③ 。
6、凝固的例子:① ;② 。
7、南极的气温可低至-89℃,因此只能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计来测气温;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;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。
8、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。①萘在 段是 态,在 段是 态,在
段是 态;②萘的熔点是 ,凝固点是 ;③萘熔化时用了 ,凝固时用了 ,它熔化过程中 , 。
4.4 升华和凝华
1、升华:物质由 直接变为 的现象。(1) 升华要 。(2)升华的例子:① ;② ;③ ;④ 。
2、凝华: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现象。(1)凝华要 。(2)凝华的例子:① ;② ;③ 。
3、人工降雨的过程:用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。特殊装置的飞机将干冰撒入一定高度的冷云层中,干冰就会很快升华,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,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,于是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。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,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,在一定条件下就形成降雨过程。
4.5 水循环与水资源
1、地球上水的循环: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。阳光照射下,海洋、陆地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,随风流动,在高空聚集成云,通过雨、雪或冰雹等降水落到海洋、陆地。然后又蒸发到大气中,开始了新的循环。如此周而复始,水的物态变化,形成了海洋、陆地、大气间的水循环。
2、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;
(1)露: 现象。(2)雾: 现象。(3)霜:冬天的早晨,地面的气温特别低,水蒸气便直接凝华成为白茫茫的霜。(4)雪:冬天,高空更寒冷,水蒸气急剧降温,直接 为六角形的小冰晶即雪花。
3、水资源:
(1)地球上的水97.2%以上是海洋的咸水,人类无法直接利用,可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.03%。
(2)水危机的主要原因:水资源受到污染和人类过量使用水。
(3)节约用水的措施:①减少水龙头的滴漏现象;②用洗米洗菜水浇花;③用拖地的水冲厕所;④农业上用喷灌代替沟渠灌溉;⑤使用节水型洁具;⑥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。
4、物态及物态变化:
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
一、质量:
1、定义: 叫质量。
2、单位:国际单位制:主单位 ,常用单位:
对质量的感性认识:一枚大头针约 一个苹果约 一头大象约 一只鸡约
3、理解: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而改变,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。
4、测量:
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: ,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 。
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:二十四个字:水平台上, 游码归零, 横梁平衡,左物右砝,先大后小, 横梁平衡.具体如下:
② “看”: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。
②“放”:把天平放在 ,把游码放在
③ “调”:调节天平 使指针指在 ,这时 。
④“称”:把被测物体放在 ,用 向 里加减砝码,并调节 ,直到 。
⑤“记”:被测物体的质量=盘中砝码总质量+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
⑥注意事项: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、清洁。
⑶ 方法:A、直接测量:固体的质量B、特殊测量:液体的质量、微小质量。
二、密度:
1、定义: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。
2、公式: 变形
3、单位:国际单位制:主单位 ,常用单位 。单位换算关系:1g/cm3=103kg/m3 1kg/m3=10-3g/cm3 水的密度为1.0×103kg/m3,读作1.0×103千克每立方米,它表示物理意义是: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.0×103千克。
4、理解密度公式
⑴同种材料,同种物质,ρ不变,m与 V成 ;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 无关,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;密度随 等改变而改变,不同物质密度 ,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。
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,密度ρ与体积成 ;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 。
5、图象:左图所示:ρ甲>ρ乙
6、测体积——量筒(量杯)
⑴用途:测量 (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)。
⑵使用方法:
“看”:单位:毫升(ml)=厘米3 ( cm3 ) 量程、分度值。
“放”: 。
“读”:量筒里地水面是 的,读数时, 。
说明: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,采用排液法测量,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。
7、测液体密度:
⑴ 原理:
⑵ 方法:① ;② ;③ ;④
9、密度的应用:
⑴鉴别物质: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,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,可用密度鉴别物质。
⑵求质量:由于条件限制,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=ρV算出它的质量。
⑶求体积:由于条件限制,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=m/ρ算出它的体积。
一、计算题
1.图是在某街头的一座“冰墩墩”,它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。“冰墩墩”(材质均匀、实心)的质量为,密度为,此冰墩墩的体积是多大?
2.小华用一只空桶平平地装满一桶稻谷,测得桶中的稻谷的质量为10kg,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,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9kg,求:
(1)桶的容积是多少?
(2)稻谷的密度是多少?(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)
3.质量为900克的冰,密度为。
(1)求冰的体积;
(2)若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,求水的质量和体积。
4.细心的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天在室外的盛水缸常常被裂,如图所示,是什么原因呢?请你帮他做个计算:一个容积为的水缸盛满水,则缸中
(1)水的质量是多少?
(2)水全部结冰后,冰的体积是多少?()
5.为了测量一块体积为10m3石碑的质量,取一小块该石碑同种材质的样品,测出它的质量为130g,体积为50cm3,求:
(1)石碑的密度是多少?
(2)这块石碑的质量是多少?
八年级物理(上册)知识点整理 (兴哥博客www.lgxblog.com).pdf
本文链接:https://lgxblog.com/post/15.html?id=2 转载需授权!